2025年3月28日,一場深具啟發性的專題講座「融合科學與心靈~追隨達賴喇嘛尊者的生命旅程」於福智佛教學院梵語玲玲講堂隆重舉行。特別邀請來自美國埃默里大學冥想科學與慈悲為本倫理中心主任涅吉教授(Prof. Lobsang Tenzin Negi),以及該中心SEE Learning副主任、同時為「艾默里-藏傳僧侶科學教育計畫」(The Emory-Tibet Science Initiative; ETSI)重要推手的尊珠桑佩先生(Mr. Tsondue Samphel),透過他們娓娓道來的生命故事與教學經驗分享,傳遞了達賴喇嘛尊者如何一步步推動藏傳佛教僧眾進入現代教育體系,並與全球學術界展開對話,開創出一條結合慈悲倫理與科學精神的全新道路。
一場跨越時代與文化的對話
涅吉教授以親切的語調,回顧自己來自印度北部庫努地區的童年,談及達賴喇嘛尊者如何在1970年代親自關注藏人教育情況,並挑選他與其他兩位孩童前往達蘭薩拉受教,進入辯經學院,開啟他結合佛法與現代教育的生命歷程。他提到,尊者一生對科學懷有濃厚興趣,尤其重視腦神經科學與情緒的研究,並鼓勵僧眾學習英語與現代科學。正是這樣的視野催生了1987年的Mind and Life Institute,以及隨後的Emory-Tibet Science Initiative(ETSI)計畫。
以佛法為根、以科學為橋:ETSI、CBCT與SEE Learning
涅吉教授進一步介紹他在埃默里大學所參與推動的三大計畫:
ETSI(Emory-Tibet Science Initiative):為藏傳僧團量身打造的現代科學課程,包含物理、生物、神經科學等,目的是培養僧人以科學視角理解世界,並將佛教冥想禪修智慧與現代研究方法結合。
CBCT(Cognitively-Based Compassion Training):以慈悲修持為基礎,結合現代心理學與認知訓練,已成為全球知名的情緒教育課程。
SEE Learning(Social, Emotional, and Ethical Learning):擴大CBCT成果,納入學校教育,從小培養學生的情緒認知、倫理思辨與社會責任感,目前已在多國推行,並逐步進入臺灣校園。
尊珠.桑佩:從小魚到海洋的實踐者
接續分享的尊珠.桑佩先生則以幽默而真摯的語氣,娓娓道出自己從辯經學院到埃默里大學的學習歷程。他自喻為海中的小魚,乘著尊者願景的海浪前進,並特別感謝太太的支持與同行,讓他得以在全球奔走、推動慈悲教育。他以SEE Learning中的經典活動「我是誰?」出發,談及尊者為他命名「尊珠」(喜悅、精進)的深意,並引用寂天菩薩《入行論》偈語表達願為眾生無畏輪迴的心志。他強調教育真正的目的,是幫助人建立正確的生命觀與價值觀,SEE Learning與CBCT正是實踐此一理念的具體方式。
教學現場的慈悲實踐——為福智佛教學院的課程設計
最後,涅吉教授詳細介紹將在福智佛教學院開的課程「藏傳佛教:覺悟的心理學」,以《菩提道次第廣論》為核心架構,導引學生從迷惑走向覺悟,透過止觀、四聖諦、三士道等佛法核心概念,引導學生深入內心探尋自我。這門課程強調課堂參與、冥想實踐、反思筆記與期末報告,學生需將學習內化為生命經驗,並提出與當代社會議題連結的實踐計畫,如心理健康、氣候變遷等,強調佛法不只是知識,更是行動的力量。
教育與科技:當代的挑戰與希望
在Q &A的環節中,現場提問現代教育如何連結AI發展的挑戰。涅吉教授特別強調「科技非敵,關鍵在心」,呼籲教育界應重視人與人的連結,透過慈悲倫理對抗科技所帶來的冷漠與孤獨感。他感佩福智教育園區致力於減少3C產品的使用,並鼓勵更多家長選擇此類教育模式,為人類社會保留「有溫度的互動」,讓慈悲的種子在人群中深耕。
結語:一場深具時代意義的知識融合
本次專題講座「融合科學與心靈~追隨達賴喇嘛尊者的生命旅程」不僅是一場學術交流,更是一場生命願景的實踐。涅吉教授與桑佩先生的分享,讓我們看見佛教智慧與現代科學交會的可能,也看見教育如何成為通往幸福與理解的橋梁。正如涅吉教授所言:「我們不該害怕科技,而是應該用溫暖的心去引導科技,為人類帶來真正的幸福。」願這場跨越文化與學科的對話,繼續在全球各地播下智慧與慈悲的種子,讓未來的教育更完整,人心更柔軟,世界更和諧。





